刘建军 朱 倩: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 ——学习习近平“3•18讲话”中关于理想信念的重要论述
日期:2021-03-07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量:1076

[摘  要]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新时代办好思政课作了全面论述。其中对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理想信念问题作了深刻阐述,明确提出:思政课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里扎根;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努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些论述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思政课;理想信念;信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一再强调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其中,对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又尤为重视。关于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在多个场合从不同方面作了全面论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结合思政课教育教学,对理想信念教育作了集中论述。这些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更好把握思政课的性质和要求,提高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从理想信念教育的角度强调了思政课的职责和任务,明确提出:“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1]这一论断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去把握。首先,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多种途径来说,思政课是关键性课程和途径,承担着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责任。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可以通过校内外多种途径进行,就学校来讲也有多种课程和育人渠道共同发挥作用,其中思政课是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课程,可以说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次,从文化知识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关系上说,思政课要更加着力于正确价值观的塑造,特别是理想信念的养成。思政课虽然也有对学生进行相关文化知识和相应技能的教育,但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可以说,知识技能教育是载体,而理想信念教育是目的。最后,从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上说,思政课要更加注意围绕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就是说,要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不仅要一般性地进行正面的系统性的理想信念灌输教育,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信仰困惑,帮助他们解决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那么,思政课为什么必须承担起理想信念教育的重任,致力于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呢?

首先,这是由我国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是由我国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要求的。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P328-329)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育好,因此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他明确提出:“我们培养人的目标是什么要搞清楚,现在非常明确坚定地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而要实现这样的育人目标,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树立起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其次,这是由理想信念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所决定的。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正确理想信念的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理想信念就像内心的一盏灯塔,为人生提供远大的奋斗目标、强大的前进动力和坚定的精神支柱,最终成就高尚充实的人生。青少年学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容易产生各种疑惑和困惑的时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知识和新观念有着热切的愿望,内心世界具有细致的敏感性。特别是高中和大学阶段,学生的理性思维高度发展,使他们更关注社会政治问题和思想理论问题。而学校也不是象牙塔和桃花源,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流行思潮也会在校园里产生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会在理论与现实的关系上进行反思,产生各种疑惑和思想困惑。他们为困惑所苦,把求助的目光转向思政课老师。

最后,这也是由思政课的性质和使命所决定的。思政课不是普通的课程,而是特殊的课程,是具有高度政治性和价值引导作用的课程,它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体现着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鲜明而突出的意识形态功能。它不是通识课,不是着重向学生传递一般的人文常识,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而是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也不是专业课程,不是为了向学生传授某些专业知识和培养某些专业技能,而是为了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离开了这种政治属性,离开了所承担的理想信念教育的责任,思政课就不成其为思政课了。

习近平关于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论断,彰显了思政课的特殊重要性,也凸显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特有难度。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这是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最艰巨的任务。那么,思政课能够承担起这样的重任,完成好这样艰巨的任务吗?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习近平在讲话中专门论证了办好思政课的信心问题,认为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深厚力量,思政课建设积累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提供了重要基础。所有这些方面,既是我们办好思政课的信心所在,也是思政课承担起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重任的信心所在。

除了这些基础性支撑条件,还有一些更加具体直接的条件,使思政课能够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从理论上看,思政课所进行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根本保证。从历史上看,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开设的思政课,已经在帮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习近平在讲话中以亲身经历表明了这一点,他亲切指出:“我上中学时,学的政治课本叫《做革命的接班人》,书上讲的‘热爱生产劳动,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立雄心壮志,做革命的接班人’等,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选择。”[1]从现实中看,我们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虽然比以往有了更大的难度,但总体上看我们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是成功的,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成长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作出了贡献,也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肯定。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应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这一论断是在强调思政课要在理想信念教育上下大力气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并不是说思政课可以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包打天下,更不是说可以不需要其他理想信念教育的渠道,而仅凭思政课一己之力就能够解决学生所有的理想信念问题。青少年理想信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也受到国际环境和国外文化的影响。青少年正确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思政课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其他课程也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不仅学校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家庭和全社会都要协同发力。那种把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任务全部推给思政课,甚至让思政课教师来承担这方面出现的所有问题的责任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二、思政课教师自己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并向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在这里,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对于其他素质起着统领作用;而在政治素质中,具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又是第一位的。早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指出,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3]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1]这就明确了思政课教师自己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那么,为什么思政课教师自己必须首先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呢?

首先,这是由人民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所要求的。在人类社会中,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和培育社会所需人才的神圣职责,因而对他们本来就应该有更高的素质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教师有着崇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对他们也有着更高的政治素质要求。其中第一位的是政治要求,就是要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在人民教师这个群体中,思政课教师又是具有更强政治素质的一群人,他们应该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治信仰,具有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信仰。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不是合格的人民教师,更不是合格的思政课教师。

其次,这是由思政课教师发挥以身作则示范作用所要求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示范作用。要求学生学会的,自己首先要学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思政课教师既要言传,又要身教,为学生作出榜样。既然思政课的目标和要求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那么教师首先就要树立起这样的理想信念。只要思政课教师在学生面前自然地展现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风采,展现出一种坚定、自信、理智而充满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的主体状态,就一定能对学生产生感召作用。

最后,这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需要。教师的信仰状态并不在教育教学过程之外,而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渗透性地附着或包含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发挥着潜移默化而又十分显著的作用。思政课教师只有自身信仰坚定,才能真正使自己的教学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产生好的效果。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1]这一论述的内涵是十分深刻的。

教师讲课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也是一种全信息的输出。他不是机械地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冷漠地复述讲过多遍的内容,而是在传授知识和价值的时候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加上了自己的精气神。他坚定的态度、认真的神情、充足的底气以及不经意间的眼神和动作,都在配合和强化着讲授的内容而传递出丰富的信息,使他的教学话语更有力量。

特别是有信仰的人在讲述与自己的信仰相关的内容时,体现出的真情是最能打动人的。习近平指出:“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1]思政课教师“要有传道情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投入真情实感,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有执着追求”。[1]确实,真理与真情是联系在一起的,真理的魅力是与真情的魅力联系在一起的。真正有信仰的人,不仅对自己的所信有知识根基,而且对自己的信仰有感情。这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是来自信仰的深厚感情。这种人间真情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和信赖之情,也使学生对老师讲的道理产生亲切和信赖的感情,从而产生思想情感的认同。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习近平还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了这个道理,指出:“‘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思政课教师本身都不信,还怎么教学生?”[1]还说:“教师是释疑解惑的,自己都疑惑重重,讲出来的东西不会是充分坚定、富有感染力的。”[1]这就表明,教师如果自身没有坚定的信仰,就无法承担起“讲信仰”的责任,也不会收到讲好信仰的效果。可以说,在影响和阻碍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问题上,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不是教师课讲得不够好,而是教师本人没有信仰。这对学生的信仰形成是最有破坏力的。因为,在学生眼中,教师本身的坚信,就是对他所讲的信仰的一种证明,而且是最直观的证明,也是最有力的证明。可以说,教师以自身的信仰以及对信仰的遵循,在学生面前为自己的信仰作了见证。如果教师本身没有信仰,也就是对自己所讲的信仰进行了一次“证伪”。而且,如果教师没有信仰而又假装有信仰,那就是虚伪,破坏性就更大了。

因此,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断克服自己有可能产生的疑惑。不可否认,思政课教师也是人,也是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来的影响,因而谁也不能保证思政课教师天生就是在坚定理想信念上毫无缺点的完人。但是,思政课教师毕竟不是普通的教师,更不是普通个人,而是肩负着理想信念教育使命的人。思想偶有波动并不可怕,甚至在某些问题上产生一定的疑惑也不可怕,但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该有深厚的信仰力量和深刻的理性力量,来克服自己可能的疑惑,捍卫和坚固自己的真理信仰。思政课教师要细心呵护自己的信仰,并使自己的信仰心态和方式不断走向成熟。信仰心态和信仰方式越成熟,也就越能够应对复杂环境的影响,从而就越能坚定自己的信仰。

思政课教师不但内心要有坚定的信仰,而且要在行动上积极践行自己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真正的信仰不应该仅仅体现在思想认识和思想感情上,更要体现在实际行动和实践活动中。思政课教师要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极践行信仰,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特别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并且,还要勇于捍卫马克思主义,抵制和反对各种错误思潮,真正做到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向学生传播正能量。

收藏本页